爽游波羅誕
  羊城晚報訊 記者梁爽、實習生李卓承、通訊員埔宣報道:買波羅雞,是游波羅誕的“保留項目”。記者昨日走訪廟會內外售賣波羅雞的攤位發現,傳統手工扎制的波羅雞攤位遇冷,被廟頭村人稱作“外地雞”的、由機器批量製作的改良版波羅雞更受游客青睞。
  波羅雞本外之分
  波羅誕是廣州乃至珠三角地區最具特色的民間傳統節慶活動,同時也是附近居民趁墟趕集的好時機。波羅誕期間,通往南海神廟的馬路兩旁聚集了大批商販,廟內更是開闢了“商業一條街”,攤位各式各樣,既有美食攤位,也有售賣波羅誕傳統工藝品的攤位,同時主辦方特意開闢了“非遺”展示區,展示乞巧工藝、剪紙、廣繡等嶺南非物質文化遺產。
  記者走訪廟會內外的攤位發現,售賣波羅雞的攤位琳琅滿目,但是其中傳統手工扎制波羅雞的攤位寥寥無幾,大部分是機器製作的改良版波羅雞。據悉,黃埔廟頭村的村民一直堅持用傳統的工藝製作波羅雞,村民戲稱為“本地雞”,而機制波羅雞一般都是外地商販從工廠批量購入,被廟頭村村民稱為“外地雞”。“本地雞”和“外地雞”最直接的區別在於前者黏的是染色的真雞毛,顏色以紫、綠、紅為主;而後者採用的絕大多數是人工假雞毛,未必是“黏”上去的,而且外形像真雞。
  “本地雞”攤位遇冷
  記者觀察發現,即使“外地雞”的價格普遍比廟頭村村民手制的“本地雞”貴,但“外地雞”攤位依然門庭若市,“本地雞”攤位遇冷。
  原因何在?有游客表示,“外地雞”造型款式多樣,還可以模仿雞啼叫,深得年輕人特別是兒童的喜愛。“傳統的波羅雞隻是一隻大公雞或者是母雞,現在的波羅雞既有公雞和母雞,還有小雞和一些雞蛋做裝飾,寓意合家團圓、早生貴子。現在時代變了,傳統的波羅雞也應該有所創新。”游客李小姐說。
  “賣傳統的波羅雞賺不了錢的!”來自芳村的李女士今年購入數百隻“外地雞”前來擺攤,“現在的年輕人更喜歡這些做工精美的機制波羅雞。做一隻傳統的波羅雞要一年,機器卻可以批量生產,而且機制波羅雞的雞模子是用泡沫做的,而傳統波羅雞用泥巴做的,機制的比手工的更耐用。”
  該不該出手保護
  近年來有關部門對廟頭村村民售賣波羅雞、波羅棕等“波羅誕”傳統物品的攤位給予政策傾斜,免除攤位租金,其他攤位則公開競標。這個保護傳統文化的舉動引起部分外地商販的不滿。一位外地商販表示:“今年攤位租金從上年3500元左右上升到4000元,而廟頭村的攤位則免租金,我覺得這樣做不公平,我們這幾年賺的錢本來就不多了,今年租金又漲了,能夠收回成本就不錯了。”
  但也有本地村民堅持認為,獲得政策優惠理所應當,“如果波羅誕上一隻正宗的波羅雞都見不到,還是原汁原味的波羅誕麽?”
  梁爽、李卓承、埔宣  (原標題:手工“本地雞”鬥不贏機造“外地雞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g42mgymu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